(1)困油现象及其危害容积式液压泵的工作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首先靠吸油腔容积增大产生真空而吸入液体(吸油阶段),然后经过中间阶段(非吸非排的过渡阶段), 最后靠排油腔容积减小将液体排出到系统(排油阶段)。吸油阶段的工作特点分析如1.6.4节所述。本节着重分析中间阶段容易出现的困油现象及其卸荷措施。
由液压泵的基本工作原理可知,液压泵工作中处于中间阶段时,其工作腔处于吸、排油腔之间的过渡密封区,将一部分油液围困在该密封区,形成困油容积。随着液压泵旋转,挤子的运动要引起该困油容积的大小发生周期性地变化:当困油容积减小时,其中的油液压力增大,使泵的轴承等构件受到额外的周期性负载,带来冲击和噪声,导致油液发热;当困油容积增大时,又因无油液补充而形成压力降低(局部真空),可能发生气穴和汽蚀。此即为困油现象。困油现象是一种有害现象,它会降低液压泵的效率,缩短泵的使用寿命,故必须设法消除。
为了消除困油现象,应在结构上采取必要的卸荷措施,其原则是在保证容积效率的前提下,尽可能使困油容积中的压力变化与吸、排油腔接通时的压力相适应。
(2)卸荷措施 由于液压泵工作中处于中间阶段时,其工作腔处于吸、排油腔之间,有负遮盖、零遮盖和正遮盖三种可能情况。
①负遮盖 又称正开口,是指当工作腔处于吸、排油腔之间时,工作腔有将它们沟通的情形。此时,工作腔不会产生困油,但却由此产生较大内泄漏,使容积效率降低,所 以一般不采用负遮盖结构。
② 零遮盖又称零开口,是指工作腔处于吸、排油腔之间时,工作腔刚好被封死而吸、排油腔又恰好被隔开的情形。这种情形是工作腔内的油液压力从吸油压力阶跃地升至排油压力或从排油压力阶跃地降至吸油压力,从而引起压力冲击和噪声,这便是困油现象。
③ 正遮盖又称负开口,是指工作腔在一段时间内被封死的情形,势必产生困油现象。然而只要合理利用这种困油现象,就正好可以消除压力的阶跃现象,因此一般液 压泵里都采用这种正遮盖结构与基于这种结构的卸荷措施,其具体结构因泵的类型不同而异。
例如,齿轮泵是在泵的前后、端盖内表面上开设与困油区相对应的卸荷槽,而轴向柱塞泵则是在配流盘上开设三角油沟或油孔等。
|